【聯合報╱記者李青霖/新竹市報導】2010.08.11
不小心受傷,許多人處理創傷的方式,都先用雙氧水、優碘消毒傷口,再上藥、敷紗布。專家表示,正確作法應用生理食鹽水或清水沖洗傷處,輕輕擦拭後,敷上人工皮親水敷料,再觀察傷口癒合情況。
台大醫學工程學研究所長楊台鴻說,傳統創傷處理法是乾式療法,醫護人員還叮嚀保持傷口乾燥;結果每每撕紗布時,讓傷口再裂一次,影響癒合,也容易結疤。
楊台鴻昨天率台大團隊,到新竹市教導校長與校護新的「濕潤療法」,多數人反應是:「怎差這麼多!」楊台鴻說,濕潤療法是20世紀就有的觀念,但一直未成主流,這幾年國外開始接受,希望能全台推廣。
他說,乾式療法整個過程,不利傷口癒合,且易留疤;多數人用雙氧水,看到冒白泡,心裡想「正在殺菌」,其實也把正常細胞破壞掉,擦優碘結果也一樣,反而影響癒合速度。
他說,根據國內外臨床觀察,傷口滲出液是癒合過程需要的,創面保持乾燥未必正確,乾燥結痂,愈不利傷口癒合。
他提出「沖、擦、敷、看」四部曲,創面以生理食鹽水或乾淨的水,先沖洗傷口,然後以衛生紙以沾點方式擦拭,切忌來回在傷口上用力擦,會破壞傷口,然後敷上人工皮親水敷料,再慢慢觀察傷口癒合狀況。
台大醫院護理師黃宛榛說,人工皮親水敷料像OK繃,可黏貼在傷口上,它能吸收創面的滲出液,保持濕潤並凝膠化,更換時,也不沾黏、破壞傷口,由於能保溼防水,相對促進細胞移動與分裂增生。
楊台鴻強調,傷口處理不當,小至留疤,大到感染,正確處理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