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姿伶(中央社編輯)】 2014/09/01
你總是忍不住一再查看手機,確認是不是有人給你留了新訊息?你每天不喝個幾杯咖啡就心神不寧?又或者,你常覺得手癢,每次逛網路拍賣就不小心又買到超過預算?那些你戒不掉的癮,其實都是大腦在搞鬼。
上癮是大腦與生俱來的獎勵尋求
先從那部你正在「追」的影集開始說起。陰暗的停車場裡,漏水滴答帶著空曠的回音。一個穿著黑色長靴的女性眼神閃爍、焦慮地抽著菸。一個男人舉起槍口對準了 她,就在分毫不差的這刻,一個模糊的身影撲向那個女人,舉槍的男人瞪大了眼……「未完待續」。吼!你忍不住咒罵,然後每天心心念念等著下一集。
|
這都是因為我們的大腦,特別是掌管計畫與語言描述的額葉(frontal lobe)喜歡好聽的故事。當一個故事展開,我們的大腦就開始運作,試圖猜測、理清可能的情節走向。這就是我們不可遏抑地沉溺於電視、電影、小說情節,以及總想知道朋友間八卦最新進度的原因之一。
上癮也是大腦與生俱來的獎勵尋求(reward-seeking)機制運作的結果。就像吃角子老虎等遊戲,如果每過一關就可能得到一點小獎賞,而你又好運 連連,連過數關,再搭配過關時眩目的聲光效果,到最後,大腦將聲光效果與獎勵連結,只要音效一下,你的腦中就分泌出神經傳導素-多巴胺,就像是品嘗美食或 是沉浸在任何美好的事物中,如同愛人間的親吻一樣令人愉悅。這個迴路機制可能使你無法自拔。
|
文章看到一半,你該不會又去查看你的手機了吧?在心理學家Martin Lindstrom的調查中,手機鈴聲列為最令人上癮的聲音第二名,人們對手機無法抗拒的程度則僅次於小嬰兒銀鈴般的笑聲。
追求快樂比快樂本身更快樂
以下來看個小實驗。實驗中找來10名自願者,這些受試者都以為自己參加的是一場關於電視節目的焦點團體座談。實驗主持人要求受試者將手機都交到講台上,並再三吩咐,為求保密,從現在開始到會議結束之前,受試者都不能使用手機,違者將無法領取車馬費。
而後,實驗主持人假裝播放器材出了問題而離開會議室,實則是到了隔壁房間,透過單向鏡(one-way mirror)觀察受試者。只過了5分鐘,就有一個人就忍不住走過去瞄了手機一眼。在受試者不知情下,研究團隊還打電話給受試者,於是在手機輪番響起後, 最終只剩下兩個人堅守規定。許多受試者不只接聽研究團體打去的電話,甚至打起自己的私人電話或使用手機其他功能。
人類的大腦天生就對於學習或探索新事物感到上癮,因為此時大腦會釋出令人愉悅的化學物質-多巴胺。而每一次查看智慧型手機,我們的大腦就一次次因為學得新 事物而獲得獎勵,無論是朋友說的新八卦或是查看最新的氣象預報。因此,隨著過去的經驗,大腦對於手機鈴聲習得心理學家巴夫洛夫的古典制約反應。
|
一些研究更指出,在你玩吃角子老虎贏得賭金或者獲得好消息的當下,並非是你腦內多巴胺分泌最多的時候,反而是在你獲得報酬的前一刻,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 我們這麼頻繁查看手機的原因。每一次,當我們「期待著」看到誰留下了訊息,或者在社群媒體上的發言又獲得了多少個讚,腦中的愉悅感就會提高。換言之,對於 快樂的追求在於「追求」本身。
小時候大腦即發展出上癮傾向
然而,如果我們的大腦原本就有上癮的傾向,在我們的成長期中,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發展的?從以下的實驗可以看出,從年紀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實驗找來9個孩 童,並且給他們一人一份棉花糖。他們被告知,如果可以在大人離開的15分鐘內不吃掉它,就可以再獲得另外兩份。他們得一個個獨自在房間裡面對甜點的誘惑, 而實驗主持人則在另個房間透過鏡頭觀看他們的一舉一動。
|
房門才剛關上,就有兩個孩子立馬吃掉。剩下的七個孩子,有人刻意轉頭不看甜點,有人唱起A、B、C、D英文字母歌,也有人彎起指頭數算已流逝的時間。最終只剩五個孩子成功挺過15分鐘。
做點別的事讓自己分心是較佳的策略,光靠意志力往往難以戰勝誘惑。因為大腦中掌管意志力的區域-額葉皮質(frontal cortex)在演化中是近20萬年才開始發展的,與腦中更原始的、掌管上癮行為的區域並不相合。
因此,下次如果你想改掉你的壞習慣,也許唱首歌,做些能令你分心的事,或者直接離開現場。眼不見,心不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