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udn.com/news/story/6656/1888175
2016-08-12 12:13 聯合新聞網 文章提供/遠見
--
自6月23日國家年金改革會議召開首次會議後,意謂新政府已著手改革沈痾多年的年金問題。7月28日已召開第六次會議,從會議成員代表、國家財政、制度公平性……皆引起各方熱烈討論,場外更伴隨著零零星星的抗議行動,還有代表會開到一半,憤而離席,顯見這是全民關心的議題。
誠如新政府年金改革的靈魂人物──國家年金改革委員會副召集人林萬億所言,由於年金涉及國家財政問題、國民的經濟安全,以及各族群間的分配正義,因此跟每個人都息息相關,一但沒搞好,不只是國家發展出問題、產生社會對立,更甚而影響全民的生存安全。
特別是,隨著台灣平均壽命延長,出生率下降,據推估,至2026年時,老年人口占比將達20%,將邁入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所稱的超高齡社會。偏偏台灣人扶老的傳統逐漸趨式微,子女供養老人比例也逐年下降,因此提供國民老年生活的經濟安全保障,即成了不容忽視的一環。
一般來說,保障國民老年經濟安全可以分為三大體系,一為社會保險,即慣稱的年金制度;二為社會救助、公共救助,如低收入補助;三則是社會津貼,如育兒津貼等。其中社會保險是維持全民經濟安全最重要的一環,經費支出、涉及人數亦最龐大,也因此最容易惹出爭議。
到底台灣的年金出了什麼問題?何以歷經數朝的制定和變革,卻還是功敗垂成?新政府的改革真能讓問題解套?
事實上,台灣早自1950年以來,就逐步開辦各項社會保險及退休金制度,多年來更不斷地進化、擴充,如2005年實施「勞工退休金新制」、2008年開辦「國民年金保險」、2009開辦「勞工保險」年金給付及2014年開辦「公保養老年金給付」等,在在都想讓年金變得更完善。
問題1:各項年金巨額虧損 社會保險看得到吃不到
但問題出在,所有的年金收支運作都趕不上人口老化速度,使得台灣人「老後的生活」都亮起了紅燈,雪上加霜的是,近年來年輕世代低薪化,但須繳更高保費來負擔退撫赤字,「相對剝奪感」升高,更讓年金的戰火,延燒到「世代對立」。
林萬億點出台灣年金的幾大問題。
首先是龐大的年金破產在即,非但幫不了現在的老人,還禍延子孫。
先不管上述的人口結構和薪資結構的問題,以軍公教退撫基金來說,自2011年以來,就出現入不敷出的赤字,軍公教退撫新舊制潛藏債務目前更已經累積到八兆多,初估兩年內就會破產,而攸關千萬勞工的勞保年金,同樣有八兆多潛藏債務,如不改善,預計2027年破產。
問題2:社會保險多頭馬車 名目複雜不公平
而多頭馬車、制度複雜,亦是年金的一大問題。
目前軍公教、勞保、國民年金、農保等各種職類,現有保險加退撫制度至少13種、牽涉法條更上千條,不但讓民眾看得「霧煞煞」,更因為其中的請領年齡、保費分攤、平均薪資計算、年資給付率等都大不同,衍生而出的就是,各職業別間的權利義務不等,亦即「族群不公平」。
再者,由於目前各年金赤字纍纍,使得目前的負責繳費的年輕人,將來可能什麼都領不到,形成「世代不公平」。
其中,政大學生會長褚映汝就認為:「年輕人希望能看到改革,不要每位代表都說他們不需要改,希望能儘快改革,別讓下一代都沒得領。」
另外,目前各年金的提撥比率,幾乎都是僱主(或政府)的負擔高於員工,僱主負擔比65-100%不等,但反觀OECD國家,多數是採取勞雇平分的機制,這讓台灣的資方叫苦連連不說,還會產生後遺症,亦即資方不敢隨意調升勞方薪水,以免年金的負擔加重,間接造成台灣薪水停滯間題。
問題3:所得替代率有爭議落入肥富瘦貧的紛爭
年金設立的目的,其實是要人人老後有保障,然而資源的分配,是一門學問,如,高收入族群,其實不太需要年金的輔助,即能安享晚年,反之,中低收入戶,則需要較多的年金挹注生活,讓他們達到基本經濟安全。「因此,年金的給付、請領,亦不宜全然齊頭式的平等。」林萬憶說。
在國外,即有年金天花板和年金地板的制度設計。
所謂年金天花板是指,受僱者計算保險費或提撥金,設有最高薪資級距上限。
這有三大原因,一是避免受僱者在相同的費率或提撥率下,高薪者繳交或提撥的金額過高,其次,避免僱主要幫高薪者分攤過高額的保險費,形成所得逆分配;第三,假使所得替代率貧富皆相同,最不需要領到高年金給付的有錢人,反而剝削了大部分的年金,失去年金保障基本經濟安全的目的。
反觀年金地板,是預防某些薪資偏低的受僱者的年金給付很低,保障不足,難以維持退休後的基本生活,因此,無論再怎麼低薪員工,只要合乎領取年金的資格,就可領取最低年金。
另外,在國外亦會實施「所得替代率區間」制,也就是高所得者所得替代率低,低所得者所得替代率高。如OECD 34國平均所得替代率52.7%,但低所得者所得替代率64.8%,高所得者所得替代率47.5%。
反觀台灣,軍公教林林總總各項年金給付加總所得大概可達在職薪資的八至九成,而勞工工作30年,勞退加勞保約僅五至六成。且因勞保投保薪資有上限,月退金額有天花板而很難超過四萬,軍公教卻無上限而可領到八、九萬,因此值得重新檢視。
另外,台灣的年金天花板和地板到底尺度得怎麼訂,也是一大議題。
問題4:社會保險仍有漏網之魚期達到制度簡化、內涵一制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全台除了勞保、軍保、公教保及農保等以在職勞動者為納保對象的社會保險外,仍有約300多萬年滿25歲、未滿65歲的國民,無法參加任何社會保險,而這些人當中,有許多是經濟弱勢的家庭主婦或無工作者。
雖然,國民年金已經試圖針對這部分亡羊補牢,然而老農部分,是否應納入年金體系,而捨棄津貼方式,減低地方政府的負擔,也值得思考。
以往,政府在解決年金問題時,大多聚焦在財政問題,因此最常祭出的因應之道是「延後退休年齡」、「提高保費費率」、「降低退休所得替代率」,也就是後領、多繳、少拿等方向進行改革,而此次,小英政府則將進行全面性的盤整。
如前金管會主委王儷玲所言,年金改革非常重要,不僅關係老年人的退休後是否有退休金,更牽涉到國家財政、經濟安全、薪資成長、企業競爭力、勞雇關係以及金融市場。每做一個決策都應該去思考台灣的未來會變成怎樣,下一代年輕人要承擔什麼樣的社會成本,因此不得不慎。
林萬憶指出,目前期許年金能做到「制度簡化」且儘量「內涵一致」,保費費率、退休所得替代率、退休請領年齡都須同步檢討。儘管未來結果尚未分曉,甚至目前仍處於爭執不休的階段,但我們仍期許,各族群、各世代的共識能逐一形成,設置一套公平、合理的年金制度,讓全民「老有所終」。
(作者/李建興 攝影/陳宗怡 本文出自2016.8.3《遠見》網站,未經同意禁止轉載。)